有些人聽到活人還能進出「靈界」,便認為是「天方夜譚」?或根本是「無稽之談」?!但是,只要具備條件,活人確實可以進出靈界。

首先,獨立意識能夠離體,這件事是否為真實?你應該如何練習並予以實踐?即,意識要能離體,還能與周圍景物進行驗證?而不是幻覺、夢境或腦內活動?因為意識確實更傾向於物質,否則它在外觀上就不會是「霧狀」且還能察覺到顏色。

如果做到意識離體,下一步如何完成遠一點的距離移動?

最後,你必須知道離住宅最近的自然靈界位置,你才有明確的目的地,以便進出離你最近的自然靈界。

我知道講述這種過程有爭議性,有經驗的人也不願公開。

但是,進出靈界需同時具備意識離體意識移動知悉靈界的三個條件,只要我沒公開自然靈界的位置,應也不會造成甚麼不好的副作用。

當然,聰明如你或只是缺臨門一腳的長期練習者,或因此開啟了進入靈界的大門,這也不是我的功勞,是你的悟性剛好,我只是雪中送炭,也許彼此就有機會在同一靈界見上一面。

在我解釋如何建立出體能力以前,讓我先分享一下,自己曾參與兩期的內觀中心靜坐體驗。

文章標籤

SoulVoyag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7) 人氣()

任何人的體內,若沒有真氣流動,或任督二脈完全不通?大概早就死了,其實只要人的新陳代謝持續,無論是氣、生物電或能量,只有充裕或稀薄之分,不會沒有,同時任何人都不可能「練」出身體原本就沒有的東西。

氣感這東西,原本是身體有病灶的地方才會產生,譬如關節受傷,那麼關節的上下之處就容易積氣,就容易感到有「熱塊」,因為氣不通。如果真氣流動的很順,身體健康的人,按理是不會感到哪裡有甚麼熱塊的。

或應該說,一位氣機充足的人,他應該感到的是全身微微發熱,似乎被一層暖氣包裹著,一旦意念集中到哪裡,專注於該處,該位置才會出現暖感。

所以,道家氣功或瑜珈冥想,最重要的都是靜心。

只要基礎體質不差,人一入靜,真氣就會循經、按時辰的流動。真氣的循經強度,自然是環繞全身越久越好,這就是初步移動。

氣與靜相輔相成,練氣得靜,練靜得氣,這個氣有黏滯性,與視床下部維持著沾黏,由是變成「探頭」。

人家說,氣足自然轉河車,溫養久了,意識自然移動,能離體,再往後練,存想就是關鍵了

不管由靜入手,或由氣入手,殊途同歸,最後是元神出竅。其實講元神出竅也不對,只是探頭出竅而已,元神當然固在,若不在,人也就死了。

文章標籤

SoulVoyag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9) 人氣()

實驗通常是指,在固定場所建立實驗室,通過實驗工作,提供系列的科學證據,因此獲得證明。

從過程來說,這種實驗的內涵、形式便是「外證」的過程;然而,自古以來人們對靈魂的觀察多以「內證」為主,即透過主體觀察鬼魂的存在。所以,如何將內證予以外證化,就是我的投入興趣之一。

內證問題如宋世祥博士言及:若有人類學家嘗試去做觀落陰的研究,即便他真進入「靈界」,且全力將過程經驗搬出來,他也始終無法把這「靈界」變成是所有人可以憑見的體驗,…」因為在科學上,這種結果只能被歸類為主觀的「心智認知」。

事實上,廣義內證也發生在愛因斯坦與特斯拉的「腦內」。這又好比「因果」可以從數學推導,若時間順行,則生老病死;但若時間逆行,則返老還童;若當時間為零,祂們將長生不死。

大多數物質除實體外觀,其實還有一層看不見,卻在條件俱足下能摸到,或感覺(物理)到的無形外觀。例如從中醫角度,除可見之肉體,肉體之外還有一層看不見,卻包覆於身體上下左右前後,大約一手臂寬幅的稀薄「氣場」。

一個人的「氣感」通過訓練強化,便很容易以內證觀察到空間中的靈體。靈魂不完全等同於氣,因為氣不一定有意識,而靈魂卻是有意識的某種「氣」。祂們可以固定於某處,或漂浮於空氣之中,還會隨其自主意識移動。

不同的人靈,從感覺上,主要差別就在溫度。對於低級靈,你會感覺到一團移動的冷氣,若碰上高級靈,因為祂們的溫度如同室溫,便無法明顯地感覺到祂,卻可以感覺到其他心智的「溫暖」情緒。

一些靈異節目來賓,開錄就發生「不舒服」或頻作嘔吐狀,姑且不論真假,若來賓們的氣感俱足的話,事實上他(她)們所感到的東西,也不一定是靈體,可能只是身旁影星或工作人員身上的「氣」而已,譬如忌妒、懷恨或虛榮之氣。

文章標籤

SoulVoyag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

去年十月開始,岳母轉成重症,長輩在下半年突發狀況,多半很難捱過農曆年前,這個敏感度我還是有的,我先轉告親友後,大家心理已然有個底了。

果不其然,岳母在農曆年前一天往生了。

在事先堅持正確的臨終處置並與醫院表達後,娘家親友要求醫院撤除無效醫療插管,先轉安寧病房,然後根據生命參數,希望在嚥氣前醫院能通知我們,讓岳母回到家中來,這反而讓岳母最後在家安詳往生,子孫們也多了半天的時間與岳母逐一告別。

岳母看起來像睡著一樣,晚輩皆隨恃在側,所有情緒湧上心頭,岳母午後一點由救護車送回家,在晚間七點多吐出第三次長長的氣後,再也沒有吸入空氣,岳母辭世了。

此前,我詢問過岳母的信仰,我研判祂往生後應進入道教「靈界系統」,所以喪禮原本規劃要按道教方式來辦理。

此外,就《西藏度亡經》記載,人在嚥氣隨後,會看到三次明光。奇怪的是,祂在往生一小時後(第二次明光),突然周圍空間出現檀香味,非常明顯,所有靈前的晚輩子孫都聞到了。

這種檀香味並非空氣中的分子,更像從感官直接體驗到,大約一兩秒鐘,當你想確認再去聞的時候就沒有了,然後檀香味又會突然出現,我就納悶怎會是佛教菩薩來接引呢?原來大家都以為是道教呀?因為岳母生前拜拜都是去宮廟的,卻從來不是以佛寺為主。

跟另一半再次確認,岳母生前從不拜佛,一生常去的宮廟就那三間,這疑惑我先放一旁,祂剛往生也不好打擾,同時也要尊重前來接引的大勢至菩薩,娘家親友弄到半夜,俟大體運往殯儀館冰凍後,他們又唸完經才回到家中休息。

文章標籤

SoulVoyag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

這篇學術味較重,其實人生也可以很簡單,不一定要弄成很燒腦、很難過日子....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唯識學是從有部學說產生的學說,其中的重要思想有阿賴耶識、末那識、圓成、法性、涅槃、業果流轉等等,所以應該探究印度六派中的共業、解脫,以及吠檀多派的梵我,才能說理解了唯識本源。

一種說法是否對自己有啟發,應先從歷史去研究,畢竟歷史反映了人們的思想。大乘以來,有許多真偽經之辯,但我們也不能否認歷來高賢闡釋皆不能用,只要本源合於佛法,意契佛陀原意就應被認可(意契與否由宗教學者、專家判定),否則除大藏經外,恐其他經藏皆不能計為真經?

唯識學是有的哲學,也是變的哲學,因為一切法乃通過識,如真理圓成、事相如幻,都是唯識所變。

從唯識角度,行等同變的意思,五蘊諸法一切有為,都是剎那生滅與變動未止,所以有為就是非常,非常故無自性,無自性因此是空,空所以我無,由此悟而進入無我,前後貫之,無我實乃妙有,最後就是非空非有。

唯識學因此是條理的,該學談到的離言境界,等同中觀的性空,所以佛法各宗的絕對性境界,我認為本質並無不同,說法不同而已。

這就如同西方現象學常用「還原」一詞,白話就是「反思」意思,反思就是脫離俗世態度,以一個絕對確然的主體,回到「意向結構」上面去。

文章標籤

SoulVoyag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

Close

您尚未登入,將以訪客身份留言。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

請輸入暱稱 (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)

請輸入標題 (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)

請輸入內容 (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)

reload

請輸入左方認證碼:

看不懂,換張圖

請輸入驗證碼